這幾天急於攝取文學,在茉莉看到《人魚紀》時感受到命運為我的安排,將手上的一本綴著玫瑰封面的書最後幾章解決後,抱著期盼的心情打開了《人魚紀》,想找到一些真正可以應合自己當下的東西。
不得不說,我是一個非常仰賴圖像的人,從文學、科普到管理,書中每一個段落都會在腦中形成一幅幅影像,將這些影像演示成動畫,就是我理解文字的方式。
李維菁的文字與郭強生有些類似,平鋪直敘但總是在說著令一句,總是在找些什麼,但李維菁的圖像是大量的肢體、溫度與速度,好像看著人魚從海床上升至接近海面再隨洋流鑽走;從鏡中看女孩踩著舞步用力張開肢體周旋在空間中,舞畢,故事也說完。
但人魚沒有腳,腳可以踩進地板裡,可以周旋得到關係,可以張開得到性,可以折斷宣示離開。
跳國標舞,跳舞,是一種社交方式,我們身體帶著原生家庭的記憶出走,開始在社會上跳舞,有時遇到拍子不合的、企圖領舞的、想炫技獲得關注的、想持續跳舞而勉強配合的,其實跳舞最重要是自己的重心,重心穩定了身體就會有中軸,不管是單人或雙人都能跳得好,但許多人似乎不明白。影響舞者的,可能是原生家庭、耳濡目染的關係或是整個大環境。
或許到最後,曾經妄想適應環境或舞伴時所做的妥協,這些都不需要,有可能,最終只是自己不適合跳舞罷了。
以下是看完當下的隨性短打:
下一本該看文學?還是看關於品味?我想延續讀完人魚紀的意猶未竟,這到底要如何稱呼?好像碰觸到翻騰的海底泡泡,一顆一顆往上,有一些大提琴聲,眼中還有搖曳舞裙上的亮片,以及嚐到一縷人類在陸地上的嘶啞,都還在我腦裡,這是什麼樣的意猶未盡?還是發現我的身體與書本尚未剝離?腦袋卻放空,只有影像偶然從一角冒出,不想說話不想讀別的東西不想走出去也不想讓別的什麼出去,只想這麼靜靜的待著,跟我的呼吸,甚至連寫心得這件事都會打碎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