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有印象2017年的一則新聞:
「臺灣情侶尼泊爾登山被困逾月,一人奇蹟生還」
而留在山之中的,正是《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的作者劉宸君。
有點晚才看了這本書,但不遲。非常的-喜歡-阿。
我不是登山、親山的人,但這本書告訴你的絕對不只是「關於山」的故事,而是關於踩踏在這個土地上,所能感知到的一切。
或許是因為曾赴印度旅行,所以非常非常地喜歡第一部分〈在路上〉收錄了11篇宸君從印度移動到尼泊爾路上的隨筆,自開頭便這樣揭露著:
「長途旅行成為了練習守住祕密的過程,學習節制及保有自己的力量。練習在當下去信任時間、蒐集『痛』的源頭。」
-來自碎紙
來自碎紙的概念太美了,完全展現了隨筆的本質。
而整本書的首篇、首段,就讓我覺得,這得買的呀-
「我還沒能理解這座城市的死亡:我感受到的是城市的『生』。汽車、嘟嘟車、人力車、老鐵馬非常有默契地閃躲,同時擠壓彼此的空間,人們將巨大的物事頂在頭頂,莊嚴地試圖走到對街,孩童在車潮與人潮之間玩一只單薄的塑膠袋風筝、在路邊的棚子旁洗澡。他們知道城市有人正在死亡嗎?答案是否定的,死亡是城市的一場共謀。因此我們能夠這樣解釋:這些活著的人都正趕赴一個地方。」
宸君精準的描寫了印度的神往與神傷。
我所見過的印度(奇景),正是把雙線道走成五線道,三線道走成七線道的人、車、牛們(沒錯,就是牛)組成的。後來想想,印度的交通,就好像印度人的性格一樣,大大小小的穿梭在街頭巷尾,在每個我們覺得不可能的瞬間度過了每一個間隙,在偌大的國度找到一套生存方式。
讀者能透文字重現其所不再返復的風景,極其幸運;而作者呢,或不能透過書寫治癒什麼,但確實的,會有某個世界在寧靜之中突然舒展開來。
想想,之所以最喜歡第一部的原因,可能正因為它切切實實的由隨筆構成,未經整理、修飾,尤其這本著作是來自於作者遺留下之碎紙、日記、情書等素材,第一手的反應了一個旅人之心情與所見,那些零散阿、雜亂阿,初生的口氣都太顯珍貴,都是無與倫比的美麗。更讓人想起了卡繆的《第一人》,同樣是作者遭逢意外身亡後,由親友整理出版的作品,幾乎未經編輯的過程,展現了字裡行間,創作者與大地揉合在一起的生命力。
而第二個讓本來是借讀朋友書的我,馬上決定手刀收藏的,是詩,是詩呀!!
第二部分〈旅人之死〉收藏了43首有長有短的詩-
「我們不能看彼此的眼睛
因相互認肯的事物
從來難以互相誠實」_〈懸崖下的空瓶〉
如果說旅行中的隨筆是認識外在的長鏡頭,那麼詩,就是挖掘內心的一塊明鏡。
「如果有天你死了
我想我會去旅行
我得去確認世界是不是好的
值得你為了它的魅惑
而不及經歷
如果你死了,請原諒我
因為我的世界可能
沒有你的那麼好
――海太憂傷,山過多裂縫
但也不是真正不好
因你未曾經歷的好
將化為困惑未明的時間方格
傾斜底活著」_〈旅人之死〉
這些文字,關於青春的徬徨躁動、關於生命的無以為繼,總讓人感到心神領回。
你離開了。
但你們說好,「我們約定,要有一個人活下來把事情告訴大家。」
好,收到了,謝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