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大概將近20年前,朋友送給我的一本書,我一直留著,印象中只翻了幾頁就放在書櫃中,最近整理書籍才重拾本書把它看完。描寫美國早期一個男孩叫小樹,在父母雙亡之後,由印地安人的爺爺奶奶扶養,相依為命的故事。全書用小樹的視角,敘述他所感受的一切。小樹隨祖父母住在山裡,還有幾隻狗,日子過的雖不富裕,但知足常樂,感謝這山中所賜予的一切,僅拿取自己所需的,鄙視以狩獵為樂的行為。
小樹隨著祖父打獵、種植農作物,並學習以玉米來釀酒,再把酒賣到最近的小鎮裡貼補家用,是祖父的好幫手。而祖母則是有一雙巧手,料理食物不在話下,也會縫製衣物,到了晚上也會唸書給小樹聽。二老對小樹的教育也是不遺餘力,教小樹做人處事的道理、定期去圖書館借書、請小樹背字典、請友人教算數等等。小樹以他的赤子之心去探索這山中的一切,並且跟大自然對話,聆聽風聲、鳥鳴,感應周遭的動植物想要表達的感受,雖無正式就學,但他的知識都是課堂上學不到的。
最讓我感到揪心的,是公部門認為小樹由印地安人的祖父母扶養,無法獲得良好的照顧,於是便強行要祖父母將小樹送往孤兒院。為什麼政府機關總是一廂情願的認為把小孩帶離他的至親是一個很好的主意?就因為他的祖父母是印地安人?因為祖父私釀威士忌而坐過牢?果不其然,小樹遭到不平等待遇,還因課堂上的發言而遭受毒打,所幸最後有把小樹接回家扶養。
本書應算是青少年讀物,說真的,以大叔我的年紀來讀這本書,能體會的感受有限,人年紀大了,也世故了,如果能在朋友當時送給我時就閱讀,應當會有更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