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4

武漢封城日記 BY 貳團 迦May

好像有點晚才借這本書來看> <
這是一本日記,「這是我的日記,寫作中必定會包含『我』」,開宗明義地,她說。「我從未如此關注過自己,很多細小的思緒在此刻很難轉瞬即逝。」因此,寫日記其實是一種「找到與無力感共存的方式。」
一開始出於紀錄個體封城之下的生活瑣事,意外被轉發、流量大增後,她意識到,這已不是純粹的個人日記,而是用日記的方式進行公共敘事。
她碰觸了許多在疫情爆發以先早已存在的問題:婦女權益、家庭暴力、貧富差距、資源不均、甚至是面對體制的無力感。然而每個議題似乎沒有太多的談論空間,僅是點到為止;但我想,她是利用了這樣的曝光度,讓那些議題被發聲。
她也寫「城市安靜後所發出的那些細微的聲響」,紀錄下「沒有聲音」(實際上是不被聽見)的人們:比如封鎖後維持城市最低限度的運作的清潔工。也明說了體制下的和平,被規限在噤聲不語中。「世界如此荒誕,我只能記錄下這些荒誕。」
但當她寫到,封鎖中人們是如何努力地建立起連結。「人們並不安於現狀:昨晚八點左右,窗外響起『武漢加油!』的喊聲。這樣的吶喊是一種自我賦權,人們從中尋找連結,從中獲取力量。」同她一樣我也很感動,對這樣一個文字的現場紀錄,感到彌足珍貴。
為何堅持紀錄這些日子呢?「努力活著,努力發聲」,不僅是對疫情的恐懼,更是「對這個荒誕的社會最大的抗爭。」
疫情之下何其幸運我們還保有日常的樣貌。然而在台灣之外疫情尚未過去,在此書出版的週年後,書寫此篇心得的同時,第二波疫情將印度推向單日確診人數的世界新高(日增31.4萬),《衛報》甚至形容其已「墮入新冠地獄」。
想到作者說,千萬別輕易地說「會過去的」,事不關己似的殘酷。只能提醒自己也別鬆懈防疫,我們都是活在同一個時空間裡。
4/22是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題是「修復我們的地球」(Restore Our Earth)。除了修復人與環境的關係,也含示了在疫情肆虐後,對於重獲新生的期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