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臺灣的珈琲店是非常有趣的存在,不僅僅是有些人認為的戰後茶室、摸摸茶的前身,其重要的意義在於珈琲店是日本將西方摩登文化帶入,並且融合臺灣在地南洋風情的產物。那時的珈琲店不僅建築、食物、店員服裝和洋混合,而且除了珈琲、酒、料理,還有靈魂支柱—女給。
女給們象徵了一切當時重要的元素:自由(不用跟店家簽契約)、青春美麗的摩登女性(留短捲髮、衣著西化時尚或和風典雅)、知識(許多女給有中學學歷,在當時是很不容易的)、自由戀愛(無論是否有家室,許多男性熱衷於來這裡談短暫的虛擬戀愛,消煩解憂或滿足個人心理盼望),而且許多受歡迎的女給薪水是遠高於一般職業女性的(諸如保母、接線生、幫傭等)。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以上內容看起來很是令人嚮往,但是女給們必須承受店家的剝削、顧客的賴帳、昂貴衣物(她們上班多被珈琲店規定如此穿著)被偷搶等風險,此外,也是得忍受顧客觸摸手、腰等肢體接觸。大多女給是出身寒微的,做這行除了有摩登形象外,不外乎就是為了在青春的歲月裡賺取多一點薪水。多半對未來仍抱有相夫教子夢想的她們,在愛情裡卻是跌跌撞撞,即便努力在男性中再三留意,因為身分的關係,也難以覓得良緣。看到這裡,我不禁為這群美麗又傷痕累累的女孩感到萬分心疼。
雖然是九十年前左右的事了,但是歷史總是相似的,人與社會的關係在不同時代以各自的媒介與形式上演著—以往的雜誌或報紙專欄熱中詳細地報導女給,就宛如現今之部落客或網友或記者的業配文或心得文章一樣;而女給上街攬客,不也跟店員發送面紙、網美po美照、網路廣告訊息有異曲同工之妙嗎? 這樣在咖啡店裡短暫、虛幻的戀愛遊戲,也令人不由得聯想到現今的女僕店。其實那些在家被店流連忘返、灑下高額金錢只為求得和女給約會的男顧客們,也讓我聯想到現在斗內直播主的男生們。
以表現形式而言,這本書寫得有點冗贅,雖然篇幅只有兩百頁左右,但是我覺得重點內容只有一半至三分之二,很多內容是重複的。然而,以推廣的角度而言,作者的文筆、行文手法與敘事風格十分親切且淺白,令讀者可以毫無壓力地且十分容易融入情境地閱讀這段30年代的台灣庶民歷史,是容易讓讀者消化的歷史讀物,這點是我認為本書非常出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