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心理學的角度闡述人們在各種情況下,為什麼都可以輕易對於自己的快樂產生誤判。
推薦序寫道:
我們太容易接受想像的結論,但我們的想像卻不太有想像力。本書認真論述了為什麼人類永遠預測不到什麼事會讓自己快樂。
- -
書中描寫產生「快樂誤判」的各種平實例證再加上簡易說明。
例如:【賺錢】
作者認為,人們相信賺錢是為了增進自己的快樂,但人們其實是為了自己看不到的原因做這件事情。
作者解釋,假如每個人都滿足於現有的物質,那麼經濟就會一蹶不振。因此唯有人們相信獲得財富、追逐金錢可以讓他們快樂時,經濟才能蓬勃發展。
簡單地說,獲得財富不一定會使人快樂(快樂誤判),但卻符合經濟需求。
- -
例如:
【為何昨天晚上的美式足球錄影帶就是無趣?】
作者認為人們會有「掌控幻覺」,因為比賽已經結束了,人們的加油聲已經不可能透過某種方式在球飛向門柱時影響它的路徑。
「掌控幻覺」也常出現於賭博行為,如果對手其貌不揚、氣勢略低,人們會傾向投入更多籌碼,彷彿可以在隨機牌堆中掌控自如、吃定對手。
- -
例如:【旅行中認識的好朋友】
通常回國之後才開始困惑為什麼自己在旅程中愉快地和這幫「怪咖」稱兄道弟,甚至相約彼此到家裡作客,真是不可思議。
作者認為,這項例證的失誤在於人們沒有發現自己目前所比較的東西,並不是將來要比較的東西。
- -
最後作者分享了一個秘密的簡單方法,可以十分準確地預測自己將來會有什麼感覺,但是作者也提到「大多數人不使用這個方法」(因為他們更相信自己),秘密的簡單方法就是:
「找一個曾經有過該體驗的人,問他覺得如何?」
(例如:上網找電影評價「好雷」「負雷」)
研究顯示,當人們缺乏施展想像力所需要的訊息,不得不拿別人來代替自己時,他們對未來感覺的預測就會相當準確。
- -
人們也許會反駁:「每個人類都跟指紋一樣獨特」「對我沒幫助」「除非這些人是我的分身」。
作者認為:
假如你跟大多數人一樣,那你也跟大多數人一樣不曉得自己跟大多數人一樣。科學提供許多的相關事實,其中最可信的一點,就是一般人都不認為自己是一般人。
因此,如果有一間餐廳老闆要請客,前提是你能準確預測自己會有多愛吃。
你會想看餐廳的菜單還是隨機挑選的客人所給的評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