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5

橡膠帝國:亨利.福特的亞馬遜夢工廠 BY 貳團 tstin

亨利福特1863年出生在密西根,40歲時在底特律創設福特汽車、50歲時啟用裝配線生產方式使公司獲利大幅增加,他正處於工業革命初期、社會與經濟活動急遽變化的時代,無怪乎福特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處處遊走於矛盾的兩極間,他相信自己創造現代,相信富裕可以終結戰爭,努力工作、高薪資是全球通用的良方;但他的農村背景又十分反對消費資本主義(別把錢浪費在破銅爛鐵上),對舊日的美國充滿懷念。所以,他極力推廣農村工業,他的福特帝國採家長式監督(員工應該重視整潔、衛生、禁酒,員工必須做健康檢查,費用從薪水裡面扣),透過公民教育和提高薪資來培育品行良好、生產效率高的員工。然而,1920年代,福特公司已經大到無法如此踏實的採工業人文主義而愈來愈偏向資本主義,他的裝配線越來越精細化--把工人變成純粹的勞力容器,以及依賴監視、恐懼控制員工(不許員工組織工會,他認為集體主義扼殺個人自由)。
同一時期(1920年代),橡膠控制在大英帝國掌握的東南亞與印尼,美國汽車工業急需自己的橡膠生產來源,福特遂把眼光放到南美巴西的亞馬遜叢林,這本書主要寫福特公司在巴西塔帕若斯河谷建立福特之城的歷史。也許福特厭倦了他所打造越來越疏離的美國工業,想要回到美好舊日時光從頭開始,拯救身處貧窮的巴西膠工,但他派去的人對巴西政治生態、亞馬遜當地居民生活方式及叢林生態甚至橡膠種值均不熟悉,結果付了一大筆錢給巴西掮客;在亞馬遜乾季開大船運送機器,結果擱淺數月;派遣電機工程、醫生、會計師、建築師打造福特之城,卻沒有農藝學家、植物學家、昆蟲學家,那些懂叢林橡膠跟橡膠天敵之人;以及以美國密西根福特廠區的方式治理當地員工—禁酒、禁止外食,在熱帶地區興建不通風又炎熱的水泥餐廳,須登記員工號碼才能吃飯,結果造成1930年年底,亞馬遜福特之城當地員工大暴動,砸毀發電廠、鋸木場等,損失慘重。
福特在亞馬遜的成就不是橡膠產量,事實上,南美橡膠容易受枯萎病及蟲害,產量較東南亞、非洲低很多,福特之城欲實現的是福特的科技樂觀主義,在亞馬遜叢林中打造如美國的田園小鎮,有完善的學校、醫院,工人在自家種植園藝,公暇之餘可以自給自足,但就效益的觀點,收益遠小於支出,最終到二戰期間,美國政府急需橡膠的戰備物資,福特之城的經濟失利讓美國政府更有理由介入,農業部的農業學家在福特之城及貝爾特拉(另一座福特公司建造的橡膠產區)設據點,福特公司在亞馬遜之土地及人力也逐漸任由美軍使用,最終在二戰之後,亨利福特的接班人即其孫子在1945年11月,將福特之城及貝爾特拉以美金24萬4200元移交給巴西政府(當時市值近800萬,但投資高達2000萬美元)。
一直對時代的轉變如何影響人心、人際間的關係以及社會心理有興趣,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初期,工業革命社會型態的轉變,雖然讓亨利福特的福特汽車大賺,但亨利福特活在這樣時代轉換間,仍不適應資本主義與消費社會,而欲運用其經濟資源打造其理想的城市聚落(有錢人就是任性),這是亨利的美國夢的故事,也是很好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