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貝卡博士與印度佛教復興運動 Dr. Ambedkar and Buddhism
安貝卡博士是印度獨立運動中的傳奇人物,身為不可觸階級(Untouchable, 又稱賤民),卻取得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及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的雙料博士學位。回國後推動印度脫離英國獨立,並擔任第一任司法部長,擬定了印度的憲法,現今德里國會大廈前還豎立著他手持憲法的紀念銅像。
本書的主題雖然圍繞著安貝卡博士的生平,以及他脫離印度教皈依佛教的經歷,但由於種姓制度是逼使他脫離印度教的最主要推力,書中花了整整1/3的篇幅說明種姓制度對賤民的迫害、安博士對種姓制度起源的考察,以及為何脫離印度教才是解救賤民階級的解方,這部分也是我對這本書的興趣所在。
「不可觸者」意指不可觸碰他人,不論是直接或間接、主動或被動、同時或先後,都會汙染他人,例如站在同一張地毯的不同位置、踩過同一條街道的灰塵、甚至身體陰影或眼神接觸。以至於在部分地區,賤民階級被限制不能於早晚陽光斜射的時候出門,以免影子太長,造成其他種姓的不便!傳統合理化這種隔離措施的理由,是賤民從事行業不潔、容易有衛生問題,但賤民的身分是世襲的,父母是賤民階級,子女出生就是賤民,這種身分是跟著氏族和家族,生生世世遺傳下去,就算個人品行道德衛生習慣毫無問題,從事的行業也非不潔,但種姓階級仍然避之唯恐不及。而且種姓階級彼此之間不會通婚,賤民也不太可能藉由與種姓階級較高的婆羅門(祭司)、剎帝利(武士)、吠舍(商人)、首陀羅(工匠)階級通婚而洗去賤民身分。
就以主角安貝卡博士為例,他有幸於英國統治時期生於軍事家庭,英國招募士兵並無階級限制,其父親雖身為賤民階級,但憑藉功勳一路晉升至軍校校長,安博士從小生長於軍營,家境寬裕。但只要一與外界接觸,整體社會對賤民階級的隔離與鄙夷,就如影隨形,安博士小時第一次離家遠行,出了火車站之後,所有牛車駕駛知道他是不可觸者,竟然沒人願意載他一程,他只好徒步走了一天一夜,讓他深刻感受到受歧視的屈辱。當時賤民可以進入公立學校,但是很多教師仍然極盡羞辱之能事,包括不能學習梵語;不能同坐桌椅,要自己帶一塊布鋪在地上,坐在地上聽課;不得從學校的水源取水,以免汙染飲水;老師不批改他們的作業,甚至不鞭打這些學生,以免受汙染,要處罰時就對他們丟土塊!
這些隔離和歧視的依據,就是印度教的《摩奴法典》,法典中律定了種姓階級,但是階級之間的隔離與歧視行為是如何演變至此,卻眾說紛紜,安博士曾撰寫2本書:《誰是首陀羅?》與《不可觸者》探討階級制度的演變。早期種姓階級只有3個,首陀羅原屬於剎帝利階級,後來由於與婆羅門(祭司)階級的衝突,婆羅門拒絕為首陀羅舉行拜師禮,社會地位才漸漸退居吠舍之下,成為第4種姓。而不可觸者是怎麼產生的、哪些氏族和家族被歸類於賤民、為何對賤民有眾多羞辱行為,更如一團迷霧。現今被歸類於賤民的姓氏,當初為何被歸類於此,皆不可考。但能怎麼來就能怎麼去,既然隔離和歧視是由社會演變而來,就仍有可能破除逆轉。安博士思考的結論是,既然種姓階級源自印度教經典,要脫離其桎梏,就必須脫教改信,最終導向率領數十萬追隨者改信佛教的浩大聲勢。不過本書是由佛教人士撰寫及翻譯,佛教出版社出版,對於印度教與佛教之間孰優孰劣,就供讀者自行參考判斷。
在閱讀的過程中,賤民階級遭受的屈辱,每每讓我聯想到美國黑奴的歷史,當時黑人就是賤民階級,黑人和白人要上不同的學校,用不同的廁所,時至今日種族問題仍在美國社會沸騰喧鬧;而北京驅趕「低端人口」,台灣人對於外籍新娘及二代的歧視,認為菲律賓人都叫瑪麗亞,3K工作都交給外籍移工等等,或許可以看作是在地化的種姓制度吧,對照台灣人常取笑印度的種姓制度,真的是五十步笑百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