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3

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 BY 貳團 T

這本書看完也有一段時間了,後來才發現很多年前看的日劇「哈梅爾吹笛人的誘拐」原著就是此書作者。書的背景設定在東日本大震災、災後復興重建的仙台,所發生的連續殺人犯罪案件。首具被發現的遺體,三雲忠勝,任職於宮城縣的福祉保健科;搜查縣警為了辦案,深入瞭解福祉保健事務所的組織構成、所內業務、乃至福祉申請被拒的個案。宮城縣是東北大地震影響最甚的地區,死傷及失蹤人口加總 14,903 名,當然,受波及的人絕不小於此數字。許多年輕人也因家鄉成為災區謀職不易出走,造成嚴重的流失。日本憲法第二十五條第一項:「全體國民都享有健康有文化的最低限度生活權利」,而生活保護就是以此為用意。然而看似完善的社會補助,不論是申請人資格審查、申請方式等等,都有許多設計不良、或者考驗人性之處;例如書中被取消的原因是因為她兼了兩份差、收入已高於申請書的「低收入」條件。單親媽媽怨懟的說她是為了賺小孩的補習費:「難道窮人就沒有受課外教育的資格嗎?」母親沒有得到答案。

距離上次看推理小說已經是好幾十年前了,而閱讀這本書時,重心反而會放在對政府社會福利補助制定,沒有那麼在意兇手是誰。人生到目前為止,很幸運的沒有需要什麼補助,對社會救濟、中低收入戶辦理之類的程序、內容也一無所知。只是有時候,在竊盜、父母帶小孩自殺等社會案件,看到「那麼窮怎麼不去申請救濟」之類的發言總有些不以為然 — 有可能申請失敗、也或許不知道有這個選項,這些都反映了社會失能;當投機者以「不拿白不拿」的心態佔去補助名額、社福方案只是部門創意發想競賽、當需要幫助的人,申請書之於承辦員的意義只是 KPI、當資深公務員對漏洞視而不見,這樣之下,生活保護,究竟保護了誰呢?若哪天遇上天災人禍,有誰能受到保護呢?

這本書去年也映像化了,如果沒空看書,或許電影也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