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5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全美最受歡迎心理學家的14堂自我療癒課 BY 壹團 Chang Yu-Jung

一直以來,我總認為自己是勇往向前的人,壓根不會聯想到逃避這回事。直到有天突然驚覺使我受挫的事件或感受,是如此相似、且一再發生,就算相信自己能安然度過,但每一次的煎熬,都彷彿前所未有的巨浪吞沒我、使人窒息。

「別期望自己能戰勝或擺脫這些令人痛苦的感受。你並不是要成為一個更開明的大好人,再也不受這些難題的困擾,而是當痛苦出現時,學會使用更健康的對應方式。」偶然讀到這段文字,這本書正是我需要的:

  這些問題,其實都是防衛機制在作祟!
  鴕鳥心態──壓抑與否認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轉移與反向作用
  非黑即白思維──分裂
  沉溺美好童話——理想化
  到處散播負能量——投射
  為避免痛苦,放棄所有開始——控制
  用狡辯回避真相——「思考」
  「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羞恥防衛

這些心理防衛機制都是人性的一部份,也是為了保護我們遠離痛苦的感受、或幫助族群的延續與和諧。舉例來說,新手媽媽半夜被嬰兒吵醒,第一次媽媽起床哺乳(同時也因為和嬰兒接觸的時候產生了幸福感),回到床上看到老公睡得香甜;第二次、三次、四次又被嬰兒吵醒,每每回到床上看到睡死不為所動的老公,又因為反覆中斷睡眠再也睡不著,忍不住怒火中燒把老公挖起來臭罵一頓。這就是「轉移」和「分裂」的防衛機制,實際上是嬰兒導致媽媽的睡眠需求被剝奪,但媽媽將這種負面感受「分裂」(哺乳還是幸福的、勞累是另一回事),「轉移」(勞累是因為老公不幫忙,或是其實幫不上忙),如果老公承接住怒氣並採取行動,那媽媽的負面感受將得以舒緩,也不會發洩在罪魁禍首的嬰兒上,達到隔離痛苦和延續族群的目的。

這些防衛機制深深刻畫在我們的身體裡,然而到了現代社會,卻不總是這麼管用,有時因為過度依賴防衛機制,反而使人失去及時處理問題的能力、放棄更好的可能;本書一開始就有個小測驗,幫助讀者了解自己慣用的防衛機制。而我發現自己最依賴的機制是「分裂」和「理想化」和「思考」,所以即便整個人看似果斷理性,其實是受不了懸而未決、灰色與模糊空間的不確定感受,而世界上多數的事情往往都具有難以二分的複雜性,所以才時常有矛盾、迷惘與痛苦的感受。

這本書大部分的篇幅在解釋這些防衛機制是什麼、有什麼功能、而我們為什麼會這樣,能夠幫助讀者更深刻的瞭解自己;作者筆調詼諧溫暖,自帶療效,閱讀的過程會在心中發出「啊!原來是這樣!」、「原來其他人也這樣!」或是「原來某某是這樣,他真應該也看看這本書」等讚嘆。但是瞭解防衛機制之後,如何打破既有行為模式,就稍少著墨了,期待作者能就這個部分出續集。

這是本認識自己(和寬恕自己)之書,認識只是揭開序幕,努力才正要開始。以心理治療師(作者)的心理治療師的話當作心得尾聲:你永遠無法擺脫靈魂深處的事物,只能透過發展自身的其他方面來彌補。透過深入瞭解和不斷努力,你可以形成新的神經連結,至少局部彌補已經造成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