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6

沒有媽媽的超市 BY 貳團 T

crying in h mart

歐美獨立音樂圈許多活躍的女主唱,都是高加索及亞洲混血背景,例如 yeah yeah yeahs 的 Karen O.、近年很有人氣的 Mitski、 Sasami、 以及本書作者 Japanese Breakfast 的主唱 Michelle Zauner。 

知道 Michelle 是從她的音樂認識,而讀了她的書,有種為了小籠包來鼎泰豐卻發現蛋炒飯也一樣令人動容的感覺。 「Crying in H Mart」 是今年 33 歲的 Michelle Zauner 第一本回憶錄。有人問她不覺得三十幾歲對於寫回憶錄來說太過年輕嗎?但讀完這本書,覺得這應該就是最適合的分類了。

作者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因為媽媽罹患了癌症,搬回了老家照顧媽媽六個月直到媽媽去世-「我可以心平氣和的跟你聊我媽怎麼樣因為化療,在浴室掉光了頭髮,但講到 H mart 我就想哭。」 H Mart 又名韓亞龍,是美國最大的韓國超市,也是作者與媽媽在美國最常去、充滿回憶的地方:買大醬湯的材料、過年吃氣氛的高級水果、甜甜的零食餅乾…… 
學生時代某次聽廖玉蕙老師演講,老師提到自由發揮的作文應該避開的題目,除了親人過世,另一個最好是避選的題目就是媽媽。當然,母愛很偉大,但這類作文常將母親塑造成神聖、無私奉獻、不可侵犯的聖母; Michelle 的書大半圍繞著我們生活中再平凡不過的生離死別,但沒有模板感,反而像是聽朋友認真分享心事,誠實的讓人陪著難過。

書中作者描述的母親,是專業的家庭主婦,有餐餐用心準備、把硬硬的靴子穿軟才給女兒、切水果把果肉給家人,自己吸吮果核、那種好媽媽無私奉獻的特質;也有買滿保養品、以女兒雙眼皮白皮膚驕傲、那種很天真的愛美愛虛榮;也有情緒勒索、苛責自己也苛責親人的母愛。
這本書是作者生命其中一段的回顧,與其說是因為作者母親罹癌過世難過,更具體的,應該是作者怎麼透過母親認識世界、有了自己的母親,活出自我的過程。說到底親子關係不像情侶能斷就斷,尤其在小時候,世界幾乎是父母「給」出來的,而家長在小孩長大以後,也透過看到世界的小孩,看到不一樣的自己:曾經深深依靠自己的女兒,如今覺得自己只是個遊手好閒的家庭主婦,不像誰誰的媽媽是充滿志望的職業婦女;而在青春期的女兒眼中,媽媽是愛潑冷水、唱衰自己夢想的老古板。作者的描述雲淡風輕,但為人子女、為人父母,一定能夠讀到書裡作者與母親相處間彼此扶持、互相傷害、了解、與自己也與對方妥協的不容易。

本書很吸引人的特色之一,就是一道道的韓國料理:烤得金黃、外酥內軟的五花肉、市場新鮮的蝦蟹魚肉、熱熱鬆鬆的蒸蛋、補充營養的紅棗粥 …… 每道料理都在生命的時間軸上,跟媽媽一起不跟媽媽一起,總之一定跟媽媽有關。書中某章其中一段,作者提出了跟楊富閔在「我的媽媽欠栽培」中一樣疑問- 如果媽媽不是家庭主婦,會是什麼樣子呢?讀到這反而能查探出一點作者內心小小(或者大大)的愧疚,是不是當年沒有她,媽媽能活得更自在?或許變成出色的設計師?職場女強人?

讀這本書時,在幾個章節刻意停下來,好像讀慢一點,作者就能跟親人相處久一點,也讓心情沉澱一下,即便早已知道該來的總是會來。這本書寫的是作者成長、照護母親直到母親辭世、到後面沒有媽媽的進行式日子,生離死別,平淡的幾乎不值得一提,Michelle 真誠的文筆寫起來卻像高明的師傅,按壓每個穴道都感到酸楚。最近台灣由洪愛珠女士翻譯的中文版已問世,再來也會映像化(配樂由作者擔任製作)想必也十分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