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主要是說明人的特色與弱點,並鼓勵大家針對大腦的需求來設計解決辦法,例如:是否易成癮一樣有一部分取決於基因,就算天生較易成癮,人可以採取應對措施,例如金錢、運動、團體活動等更健康的刺激多巴胺報償模式,作者認為教育也發揮了降低負面成癮的效果。(說實話有點開心)
豆知識:討厭香菜(的醛類化合物氣味)是基因造成的
基因操控占了一部分,環境影響又是一部分,甚至在實驗室實驗中,母大鼠的飲食也會影響胎兒的基因表現程度,而運動的公大鼠一樣有利後代的腦部發育(爸爸們別置身事外——)(大聲)
對於是否同情犯罪者這個千古難題,作者表示好好照顧每個孩子就是預防未來的犯罪,擁有異常基因,如果再加上負面童年經驗會以化學方式改變DNA結構和基因表現方式,那麼罪犯可能就此產生。
「人類的思想、情緒與感情,本質上是由生物化合物所引起。」「我們都想知道死了之後會有什麼感覺,事實上我們都已經知道了:那就是和出生前的感覺一樣。我們不會有感覺,因為已經不存在了。」
作者提出心智和身體是一體的,如果人的各種思考真的來自單獨存在的靈魂,那應該不會有失智症、先天或後天心智障礙。換言之攻殼機動隊的電子腦跟馬斯克的意識上傳還有好一段路要走……
作者把政治傾向分類在信仰篇,不管是政治或宗教認同,一旦聽到其他人同意自己的想法,多巴胺就會引發激勵感覺,不管那些人有多怪(難怪……),對於反對者則不假辭色,這種行為就稱為確認偏差。
信念受到挑戰時,主控情緒的杏仁核活動增強,同時活躍自我認同的部份,所以挑戰人們政治立場,相當於挑戰人們自我認同。較有效的解決辦法是集中討論雙方共同目標,而非意見不同處。
宗教能減緩自身存在的危機感,節省大腦消耗能量,演化上是有利的;在遠古時代可以縫補人類的知識缺口(人從哪來?死後如何?生活意義?)讓人集中心力在生存與生殖;最當頭棒喝的是這句:「為了超自然想法而爭執實在是再浪費時間與能量不過。……宗教築起了看不見的圍牆,分隔了人類,製造出了人為的差異。人類不該彼此對抗。」後半句換成政治也說得通呢’_>`
雖然看起來探討的主題看起來很嚴肅,但其實這本是有趣的科普書,譯者還上了buff(x)
像是「不過的確有一種活動能增進腦的活性:社交。驚不驚喜?意不意外?」,還有「雖無聊但有用」XD
「不論對方的遺傳組成是否和自己相同,都能夠給予幫助,是對於自私基因的最佳反抗策略。我們只要能夠抗拒以自我為核心的原始衝動,就能夠顛覆自私基因,讓我們過的日子由教養所引導,而非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