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外國人而言,要成為異鄉的頂尖廚師,除了要有極為開闊的心胸膽量,最難的是長期浸潤鑽研在異國的料理食材中—哪怕這意味著失去自我認同。曾在異鄉堅持做蔥油餅過節的我,巴不得用食物展示自己的故鄉;也因此更佩服作者的精神,身為英國人的她,要學習消化的不只是中國菜的烹調方式和口感,更多的衝擊是來自於 「只要是能動的,一概可以吃」 的飲食觀。
引人入勝的飲食文學不只是讓人如臨其境、食指大動,扶霞的文字會帶你進入四川、湖南人的日常,聽到市場的嘈雜叫賣聲、鍋鼎刀具鏗鏘碰撞、麻辣花椒辛香料撲鼻,當然也少不了動物們直接被拔毛宰割的血腥畫面。扶霞領著讀者進入彷彿電影《食神》中的少林寺廚房,一窺她在裡頭受訓打磨的刀工、烹飪手法、以及上至高檔餐廳廚子、下至路邊攤小販的看家本領。扶霞筆下不只寫飲食札記,更多的是中國飲食背後悠久歷史文化,她驚人的歷史考察和中華文學造詣令我汗顏不止,她惋惜遭到文革摧殘的中國菜,但不斷用她所學所聞發揚這隻沈睡巨龍雖被壓抑、卻難掩光彩的飲食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