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1

神經外科的黑色喜劇 BY 貳團 流川雪☃

作者法蘭克.佛杜錫克原是匹茲堡一名鋼鐵工人,後來奮發用功,成為神經外科醫師。這本書記述法蘭克從醫學院三年級生、神經外科實習醫生,一路上遇到各式各樣病人,最後成為總醫師的歷程。作者藉由一個個故事,以幽默筆觸道出身為醫師最沉重,也最神聖的使命與責任。

書名取為黑色喜劇,然而醫學不是喜劇,探討的都是嚴肅生命議題。本書共有十三個章節,讀者可從章節之間拼湊出醫師這個行業的處境,僵化難搞的官僚體系、內科醫師與外科醫師的矛盾關係、人力不足、永遠做不完的工作等。

以下分享幾則印象深刻的章節:

第三章〈魔法師的袍子〉,法蘭克還是醫三生時,分發到榮民醫院見習,幫一位肝硬化老榮民插鼻胃管,因技術不純熟,把病患弄得滿臉鼻血、滿地嘔吐物,老榮民非但沒有罵他,反而對他感激涕零。

法蘭克心想:「這件白袍一定是件魔法師的袍子,否則怎會有人對傷害他、害他血流滿面的人這樣的感激?」醫師本著專業權威,握有某種程度的「生殺大權」,不論對患者做了什麼,病人總報以崇敬,弔詭的醫病關係,警惕法蘭克認真看待自己選擇的職業。

第四章〈月黑風也高〉,法蘭克畢業後擔任心臟外科醫生,上司讓他負責先天心臟畸形BG(Baby Girl)術後關鍵的夜間照護。看著法蘭克急切想挽回小生命所做的努力,思緒也不由自主隨之起伏。

第七章〈不在葬禮上哭泣〉,作者有一個高血壓+糖尿病、兼有聽說障礙、右眼瞎盲的唐氏症患者頸動脈瘤破裂,檢查後發現,一般人有三四條頸動脈,病患安迪只有一條,而這條頸動脈上竟有三個腫瘤。

手術堪稱成功,後遺症是終生需依靠呼吸器維持生命,安迪愈來愈消沉,僅剩的左眼也感染失明,最終,安迪的父母親手關掉呼吸器。安迪死後,法蘭克十分悲傷,領悟到自己雖然是醫生,但無法掌控生死,必須學會調整心情。就如俄羅斯諺語所言:「那些會在葬禮上哭泣的人不該從事殯儀行業。」唯有放下情感,醫生才能冷靜客觀面對病患。

第十一章〈我害死了查爾斯〉,作者當了五年住院醫師,累積不少動脈瘤成功案例,因過於自信,導致發生手術意外,害死一位原本能完全康復的病人。這個事件驗證第一章說的 :「只要病人還活著,你永遠都有辦法把他弄得更慘。」

事發後作者懊惱自責,有好幾個禮拜無法操手術刀,「等到有動脈瘤在你面前爆開來的時候,你才有資格成為真正的神經外科醫師。」這是一位前輩跟他說的話。

第十二章〈我要生下這個小孩〉,懷孕確診癌症的莎拉,為了保住孩子,決定與腫瘤共存。因腫瘤致使語言失調,莎拉偷偷把醫生開的類固醇藥量加重,以維持口齒清晰能夠錄下一些畫面給孩子留念。影像共錄製21集,孩子的每年生日直到18歲,以及當孩子中學畢業、大學畢業和結婚。

當孕期進展到八個月,母體已承受不住,必須提前剖腹產同時治療腫瘤,結局是嬰兒平安產出,莎拉難逃一死,多麼偉大的母愛。

本書故事內容生動鮮明、風趣幽默,每個章節夾敘夾議,故事進行同時邊補充醫療體系現象及大腦神經相關知識,醫學倫理等諸多面向議題,整本書呈現豐富多元,情節緊湊明快,讓人立刻融入其中,閱讀過程倍感緊張刺激,一打開閱讀就停不下來。

本書2009年初版,12年後的增訂版中,作者闡述十幾年來看著醫術更迭、人性不變,以及作者罹患帕金森氏症後的複雜心情。

最後分享書裡提到的重要觀念:「在任何嚴重車禍中,身體某個部位一要定承受壓力,某些器官一定得受傷。」發生嚴重車禍,身體免不了受傷害,差別在於,小腸很容易可以縫好,腦袋撞壞要救治就很困難了。

不止是車禍,任何事故發生,我們的身體一定有某處要承受壓力,受壓力的地方受傷一定較重。這句話我謹記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