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知名物理學家、科普作家 Leonard Mlodinow 所寫,他與霍金合寫過「時間簡史」等數本科普書。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由人類的演化—智人的近親開始講起。人類與動物最大的不同,並非是否會使用工具—人類的兩種最近親黑猩猩與巴諾布猿(書中譯侏儒黑猩猩)也會使用工具,也非文化—其實動物如鯨魚與獮猴都已被觀察到,不同的族群有不同文化;人類與動物最大的不同,是「好奇心」、會去問為什麼。連出生不久的嬰兒都被證明有求知的動力/能力,可見這是內建在人類的基因裡,也是人類之所以能達到今日成就的最根本原因。
史前時代,從狩獵-採集模式到定居,這部分如果想更深入,可參見賈德.戴德的「槍炮、病菌與鋼鐵」。本書作者則快速地帶到人類發明文字的時代。
文字發明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轉捩點,應該沒有什麼爭議。而作者認為,人類有史以來最重要的心智技能是閱讀、書寫與算術。有了文字,才能把畢生的智慧傳下去給不特定的許多人;也要有閱讀能力,才能跨越時空接收這些智慧,一代一代的人類,如滾雪球般,後代會比前代愈知道愈多。今天的國二生,學過基本理化與數學,就已比牛頓之前的大思想家、大數學家知道的還要多太多!
第二部分,從古希臘哲學家首次思考「律」,脫離神話的「目的論」,即認為這一切的自然現象都是有原因的(如海神發怒)。自然必是有某種規則存在,即是「律」。可惜受限於各項概念都不成熟,也不可能有適當的實驗器材,並未發展出什麼值得一提的理論。亞里斯多德的種種理論就現代看來沒有一項不是錯誤連篇的,但最重要的是哲學思考幫助了後人脫離神話式思考,真正開始去研究自然的「律」。
由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對慣性的觀察、自製望遠鏡開始,人類終於在一千多年之後迎來真正的科學革命。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牛頓,奠定了物理數學及古典物理。
就物理學迎來革命時,化學從以往的「實用」目的(防腐、紡織、煉金等),也開始漸漸成為近代化學,這一切也要歸功於物理學的發展,沒有物理的認識也不會有化學這門學問。道耳頓的原子論、拉瓦節的質量守恆定律及門得列夫的元素週期表為劃時代的發展。
生物學方面,自然發生論(如泥土會長出青蛙)被揚棄,也是因為有化學的發展。最終以達爾文的演化論為最高峰。
第三部分「超越人類感官」,講述了近代物理的發展。本來以為物理將要解開世上所有秘密,連物理系的教授都開始勸退學生時,由牛頓的古典力學不能解釋的黑體幅射開始,進入了量子的時代。不像牛頓力學的宏觀、肉眼可見,小如原子的世界確實是超越人類感官。
由普朗克開始,到愛因斯坦三篇革命性的論文,波耳的氫原子模型,再由海森堡建立了「量子力學」。物理數學化、模型的建立,一種現象甚至可以由三種不同的數學方式解釋—海森堡、薛丁格、費曼的模型各有千秋。
之前看過一本著重在講近代物理(量子物理)的科普書「上帝擲骰子嗎?」,對第三部分有興趣、想了解的更詳細的話,這書非常值得一讀。
本書比較可惜的一點是,作者是物理學家,對物理的認識當然遠超化學、生物學、心理學等等。其實第三部分完全都是近代物理,幾乎沒有講到化學與生物學的發展—光生物學的進步就可以再來無數本科普專書討論了。
從本書中可以感受到人類求知的熱情,以及指數般的成長曲線—智人到史前時代花了數萬年,有歷史以來到希臘哲學花了數千年,亞里斯多德到牛頓花了一千多年,牛頓到愛因斯坦只花了兩百年,原子彈到現今的電腦科技社會只花了六七十年。
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的確就是人類會「求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