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故事集,一本關於各種癌症、生理疾病以及精神疾患的病友故事集,其中包含了病友、陪伴者以及醫療人員的視角。
共有 48 篇故事。礙於採訪篇幅,其實每個人所能分配到的頁數與內容甚少,但還是能清晰感受到這些病友們透過文字流露的焦慮、懷疑、憤懟、堅強與樂天,各種情緒濃厚又真實得交織成一起。這些故事的背後可都是一個個真實存在的人們啊。
我想記錄兩件事。承紘記者在撰寫癌友的專題時,發現主流媒體已流於一種習慣,把病友自然而然塑造成「堅強的生命鬥士」。但生病實為一個痛苦的過程,沒有人會主動願意受難,只為了當個生命的鬥士。對有些人來說「每天好好睡覺,都變成很奢侈的事」。於是記者為專題名稱定下了「不得已的鬥士」這個名字。
而許多媒體為了點閱率,動輒使用聳動的標題與文字描寫病情,反倒使病友在查詢資料、企圖了解病情時,被植入了更深層的驚恐與不安。讓我想起曾看過某個網路留言:「不管什麼病,只要我 google 後,都以為自己要死了。」於是病友 Ruru 說,我們能不能讓疾病資訊的傳播更溫柔一點。
因病可能將失去,也可能因而習得些什麼。誠如本書作者所言,「不灌提倡正向樂觀的心靈雞湯,只聊聊我們真實又有病的人生。」厭世是真的、迷茫是真的、救贖也是真的,都是真實活著的感受。閱讀這些故事,理當想起背後真實存在的人們與情緒,去學習同理還有生活。
大學修習諮商課時,教授說過:「你永遠不可能完全同理個案,但可以盡力試著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同理第一步,就是傾聽。唯有實際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才能真正同理。看見真實存在的情緒,才終得以知悉如何去梳理、擁抱以及接納。
願我們在對抗疾病的路上,始終能看見最純粹的良善。
部分故事內容可參閱粉專「我們都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