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滌》是「第20屆台北文學獎-台北文學年金」得主的著作,描寫的是繭居族弟弟—「滌」的故事。作者一開始是為了書寫才與滌進行對話,究竟滌是如何走到這一步?是什麼事件造成了滌今天這種「不正常」的狀態?隨著對話的進行,問題並沒有得到解答,反而是產生了更多的疑問。而與滌的對話,同時也給了作者一個探索自我的機會,在與滌的個性相互比對之下,作者自我剖析、告白及反覆詰問,發現了自己與滌之間的驚人相似之處,就好像自己也是個不正常的人一樣,只是經過社會化後看起來比較像個正常人罷了。
「有時候我會想,滌是不正常的,可是正常意味著正確?不正常就是不正確?我這樣講,有人會覺得我詭辯,不,我沒有要詭辯。我是說真的,越跟滌談話,就越覺得沒什麼正確不正確。……這樣的人,難道要說『他雖然不正常但是並非不正確』,然後說隨他去吧,真的可以這樣嗎?難道你要說你覺得你弟那樣是好的?你覺得你爸媽跟你弟那樣是好的?當然我不會說好,怎麼樣好像都說不出『好』。」
很欽佩作者可以不帶任何批判地與滌進行對話(即使滌被認為「不正常」),在對話的當下,還能保有同理心及客觀中立的心態。對任何事永遠抱持著懷疑、接受、開放的態度,不任意去做評斷,也不會強迫滌一定要做出改變。反而是以滌本身作為出發點,希望滌能夠活出自己真正的樣子,而非迎合他人表現出世人眼中「正常」的模樣。本書看似平淡,沒有高潮迭起的劇情發展,但經過情緒的堆疊與情感發酵,看到最後真得會讓人很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