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9

森林祕境: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 BY 壹團 Meg Chua

作者 Matthew Walker


這本書蠻適合給想了解大自然體系運作的人。很多自然百科全書和圖鑑最大問題就是,羅列一堆名詞解釋但不曉得整體關聯。這本書提供了動植物的特性,不僅僅是描述生態現象、提供事實,更多的是它勾勒出整體自然生態的循環,從點對點平面拉到立體的視角,亦省思人類在自然扮演的干擾力量,舉幾個書中有趣例子:




1.紅頭美洲鷲(俗稱禿鷹)吃腐爛的肉,號稱森林清道夫。正常動物或是人,若腐敗食物下肚,最常發生的是食物中毒。但禿鷹不會,它有電池酸液(battery acid)和強力的消化液,可以腐蝕那些微生物,外加有異常大量白血球,連炭疽病和霍亂都可以消滅。但只栽培單一作物的農耕方式使得絕大多數動物無法存活,因此自然也不太需要像紅頭美洲鷲這樣的「殯葬業者」。另外人類為牲口服用某一種消炎藥,使得禿鷲食用死亡牲口後的數量大幅銳減。這種消炎藥使印度的禿鷲瀕臨絕種,以致發臭的牲畜死屍在印度各地到處可見,蒼蠅和野狗的數量也因此暴增,嚴重影響大眾的健康。在印度的若干地區,炭疽病以及人口感染狂犬病比例也高居世界之冠。


2.瘤胃:正常動物是無法完全消化纖維素。但是反芻動物,包括牛羊鹿等,有一個特殊的胃(瘤胃),裡面裝滿了多樣化的微生物,幫助消化其中的纖維素。微生物,亦即細菌和單細胞生物這類微小的單細胞有機體,雖然體型微小,卻具有強大的化學能力,能夠對纖維素產生作用。科學家無法培養出瘤胃中的微生物,它們有可能是從五千五百萬年前(當時瘤胃才開始形成)那些獨立存在的細菌演化而來。瘤胃裡的菌種如此多樣化到科學家想完全複診一樣環境,都有其難度。但人類以單一植物(玉米)餵食牛羊,使牠們瘤胃裡的環境失去平衡: 以致胃液的酸度上升到失控的程度,並使瘤胃裡面充滿氣體,使瘤胃失衡。當牛隻無法在草地上吃草,突然被關進「飼育場」裡,吃著玉米飼料來育肥時,為了使牠們瘤胃裡的環境達到平衡,飼主就必須投以藥劑。唯有壓制這些演化而來的微生物小幫手,飼主才能設法讓牛多長出一些肉來。


3.酸化土壤:將要產卵的母鳥會在森林中搜尋蝸牛的蹤影,為了蝸牛富含碳酸鈣的殼,以製造蛋殼。當雛鳥在蛋裡逐漸發育時,牠會吸收蛋殼裡的鈣質,變成自己的骨頭。由於人類燃燒大量的煤炭,大量酸雨使土壤開始酸化。這些酸雨改變了土壤的化學狀態,對蝸牛造成了不利的影響,使得牠們的數量逐漸減少。母鳥也因此更難攝取到鈣質,以致牠們所下的蛋愈來愈少,甚至根本不下蛋。在鳥類的數量減少後,對蚊子、病毒的影響為何,值得好好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