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想像一個人跑到渺無人煙的冰天雪地之境,獨自待上半年的時間。
貝加爾湖在地理上位於俄羅斯的範圍內,為全世界最古老的湖泊,估計有3000萬年的歷史,除此之外也是最深的湖泊,水深有1.6-1.7公里,整個湖泊面積約31494平方公里。
另外,貝加爾湖因為有超過1700種動植物棲息於其中,且2/3為特有種,在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據作者所言,扎記是用以滿載回憶、軼事和想法的東西。本書的時間從二月記錄到七月,將每天發生的瑣事、靈感與想法,集結而成這本日誌。
讀這本書的時候,聯想到的是陳冠學的《田園之秋》,同樣也是如同隱居者的生活,記錄生活環境的變化,佐以哲學家般的評論、遐想。
不過兩者描繪的景象大相逕庭,有別於《田園之秋》對於鄉土歌頌的親切感;《貝加爾湖隱居扎記》是那種松樹林間、白雪皚皚的遼闊,周遭還有狼、熊為伍,伴隨著更多冒險犯難因子。
由於生活的環境只有作者自身一人,偶遇的一蟲一鳥一獸,都會讓生活豐富起來;更會去觀察看似不變之中,所暗自發生的渺小變化。
作者雖然是法國人,但隱居生活深受西伯利亞的俄式風格同化,感受到字裡行間所透露的堅毅豪邁,在零下-30度的環境下劈柴、釣魚,在小木屋中燃起滾燙的鍋爐取暖烹煮,大口喝著啤酒、熱茶、伏特加,非常硬派的生活方式。但偶爾也有窩在床上讀書,坐在窗邊寫筆記的文人風範。
閱讀本書另一個印象非常深刻的點在於,儘管沒有任何照片,但在作者的文筆形容下,腦海中自然生成那些壯烈的大景,彷彿自身也漫步在雪地當中,親眼看到凍成冰層,發出土耳其藍光芒的貝加爾湖。
關於「隱居」這件事情,對於隱居生活也有著美好的憧憬,想脫離平日工作、生活的惱人雜事,看看大自然,與蟲鳴鳥叫為鄰,全心全意去感受周遭微小的變化。
想像能在那樣的環境中,尋找到內心歸屬的平靜感,「心安即是吾家」。
但務實層面要隱居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網路如同生根似的扎進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自身與群體形成一種新形式的「蓋婭」。
感覺除非是發生船難、山難,被迫放逐到荒境之中,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隱居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