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31

菁英體制的陷阱:社會菁英為何成為威脅平等正義、助長貧富不均,甚至反噬自己的人民公敵? BY 貳團 Tommy Chen

大概是在某個粉專看到這本書的推薦,看到努力與收穫如何加劇貧富不均這樣的描述就下手了。
這本書主要的論點是努力就能實現夢想的世界漸漸變調,有錢人們無法像過去在封建時代將土地資產直接轉移給後代。
但是他們把財產花費在下一代的各種教育訓練,搭上現在各種專業=高薪的社會風氣,當然再加上一點他們的人脈還有資產帶來的容錯空間,雖然不像過去可以輕鬆繼承,但是有錢人們維持社會階級或是資產的能力還是遠遠強過一般人。

在這樣的世界中,有錢人依舊有錢,而隨著教育成本被不斷推高,過去作為階級翻轉階梯的道路也被堵住了。加上現在企業運作越來越強調「專業」,無法獲得「專業能力」的人能夠從事的工作越來越基層,而管理階層和基層的距離越來越遠,不管是工作內容或是薪資都是。
這樣的社會對所有人都產生影響,首先是已經討論許久的中產階級消失。因為組織扁平化業務自動化等等因素,中階管理階層消失,基層工作單調化機械化,薪資也就漲不上去,或是說跟不上通膨。以前只要有份工作就可以養活家人,買房買車的日子已不復見,一般員工和管理層和高階管理層能夠負擔的物質生活也差距越來越大。在美國各種貸款是家常便飯。

對於有錢人階級,特別是現在正在為生活職涯奮鬥的4.50歲以下,在努力是美德的社會中,工時變成一種用來炫耀的數字,律師工程師顧問業每天的工時動輒十小時以上,一到六工作是基本;而正在學的下一代,除了學業之外還有無數的才藝技能課程,這也導致現在許多高學歷學生的精神疾病甚至自殺率都到達一個世紀高點。

作者對於這個現象有提出他的解法,主要是減少高階管理層的工作內容,重建分層的企業制度,將專業的工作內容下放;當然同時企業利潤也要下放。

———

我一開始覺得作者對於基層薪資沒有隨著時間增加的現象完全不考慮全球化的影響不太能接受,但轉念想想還是繼續看下去,畢竟一件事情的發生有多個面向,什麼都要講只會模糊焦點,就專心看他討論「菁英體制」吧。

後來對於書中提到以前美國企業是可以從收發室一路做到CEO;但現在基層就是基層,管理階層往往一開始就註定要成為管理階層的敘述很有感,特別是想起怪獸電力大學中的劇情(這樣應該沒有爆雷 哈哈)

但我還是對於作者認為現在菁英階層的形成是社會偏好的使然,似乎沒有考慮科技拉近人的距離也減少很多機械性的工作和風氣無關。我會覺得在作者的邏輯下,現在社會上應該是被分成能夠控制科技的人、專業還沒被科技取代的人還有專業已經被科技取代的人。

對於作者提出的解法,我也覺得是違反科技發展的方向,不太實際。

但對於社會現象的解釋,還是有可以參考的價值。接下來一本接著想看的是桑德爾的《成功的反思》,我想兩者之間是有關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