闔上小說,嘴角上揚,心裡卻有股異樣感...錯覺手頭上的小說會不會就是麥魁迪遺稿的中文版...「唉唉...有點捨不得這樣結束...」而在讀完的當下,我的世界除了窗外一片光亮之外,也沒颳起天譴般的颶風。
由此可見,我與邦迪亞家族完全無關。
而我這一笑,也多少含了「終於吃完」這部經典小說的快意。
跳過譯序,人物說明,還有那張「小說人物六代家系圖」,我匆匆忙忙的讀起。
即便如此,仍不免讓我留下了印象,心裡有數,知道這本不甚厚重的小說恐怕讀起來會像喝espresso...
沒人規定espresso必須一口喝乾,所以我讀這本小說時經常停頓,分成幾次小口小口的啜飲,偶而會暴衝一大段,但有時卻讀個一兩段就停頓下來。
從老邦迪亞與易家蘭開始,整個家族一路開枝散葉,到最後逐漸沒落,傳到倭良諾與亞瑪倫塔後,整個家族消失,感覺就像是顆橄欖球狀的家族史。如果拿其他小說來比較,這本小說光是出場人物就多到驚人的程度,以往遇到這樣這麼多角色的小說,必然會是厚厚幾大本,但作者似乎無心拖戲,很豪邁的濃縮故事,反倒讓我很喜歡,讀起來像是喝下黑濃咖啡時那種縮束舌尖的感覺,感覺很精實,沒一絲贅肉。
每個人在出場之後,其表演多半很含蓄,不會出現太久。
但卻是形形色色,每個人都有鮮明而獨特,且延續部分血緣所帶來的個性。
只是,每個人最終好像都會為了某些不同原因走進孤寂。
而孤寂,也總是忽然從心頭湧散出來。邊讀著,我總是懷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感覺,不知道小說裡的誰會與自己相像,而最後我找到了,自己孤寂的理由,似乎與「邦迪亞上校」有幾分神似。
然而在整個故事裡,我卻最羨慕「美女瑞米迪娥」那種處於極致單純的情境中讓她完全感覺不到孤寂。
小說中的人物幾乎都有全無道理的激情,整個家族並不是只有一兩個突變怪胎,而是有一大堆突變怪胎,或者說,家族中的所有人其實都只忠於自己心裡的聲音,
道德沒力量,倫理不存在,只有像忌妒、喜悅、痛苦...這種人性反應。
這部小說的寫法常被人稱作是「魔幻寫實」,但我倒是覺得「寫實」二字用的有些多餘。
而「魔幻」這個形容也似乎太過玄虛。
以劇情發展來看,比較像是「鄉野傳說」那種民智未開的偏野鄉村才有的故事。
即便是靈魂或有人活了幾百歲,也不是那樣篤定的存在,
總之,這不是一部必須要用「理性」來檢驗的小說,
或者說,作者其實在一開始就打算要挑戰讀者的理性,
總是用理性存疑只會自尋煩惱罷了,
不如把這本小說當作是宗教神蹟或者古典神話來看還比較自在。